目前分類:不要再牽拖啦~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由於同事有其他的生涯規劃,所以部門難得開出職缺。這兩個月內,筆者馬不停蹄地審閱來自四面八方的履歷表,同時,也密集地安排面試的相關事宜。

一般例行詢問的內容外,也會問一些與工作範疇有關的問題。比方說:「最近閱讀的一本書是?」、「你平時最常閱讀的書籍類型?」如無意外,筆者都會收到完全一致的回答:「我的閱讀領域很廣,哪種書都看。」甚至,當對方列舉幾本最近閱讀或感興趣的書籍時,有時會發現每本書籍之間並無很高的聯結度。再深入詢問時,可能會得到「書封很好看而買」或「朋友推薦」等答案。

身為出版社員工的筆者,當然希望消費者能購買每一種、每一本書籍。但角色轉換一下,若以一名重度閱讀者的角度來看「閱讀」這件事情,筆者會感到相當困惑與可惜。

有位出版界朋友,在面談過程中,筆者很訝異於投入這領域如此長久的對方,竟對自身的閱讀沒有一個計畫或想法,而仍處於大量閱讀的階段。所以筆者想在此分享一下,個人對於閱讀的一點想法:

 

一、「閱讀」這檔事就像求學一樣。作為開頭的國民教育就是要廣泛地吸收知識,不會特別區分閱讀類型。

二、「閱讀」需要謹慎的規劃。經過了國民教育後,進入大學或研究所時期了,就該要分門別類的規劃閱讀方向。諸葛亮那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廣泛知識範疇固然令人神往,但人類歷史上也僅生產出一名諸葛亮,通常我們沒有那麼多美國時間來理解所有的知識領域。不僅如此,如果每本書籍都有一個專屬氛圍,等於我們在進入書籍主體時,還需要一部分時間來熟悉路徑,這都會瓜分我們業已十分忙碌的生活。最好的狀況應該是盡量閱讀相關領域的書籍,以避免花費無謂的時間來進入狀況。

生活不用大

三、「閱讀」將成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滋潤。當我們花了人生大半時光之餘,同時也讀了相當數量的書籍之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整理讀書心得」進行再創造,成為自己的作家,發展自己的一套完整論述。這就是理想的閱讀進階。

就像《生活不用大》一書所描述的一樣,我們以為看的書愈多,生活就愈充實,生命也更有意義。其實不然。找出真正想閱讀的領域,不斷閱讀相關的書籍內容,使自己在該領域中,堆疊出擁有足夠影響力的厚度,使自己成為丈量世界的尺度。個人認為,這才是閱讀的最終目標。

我是Parsifal,現在是晚上七點半,還有兩層樓的地板要擦,到底何時才能下班呀。 

locus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由米奇.艾爾邦所著,大塊文化所出版的這本《一點小信仰》,讓我們從中體會到,信仰並不是在為「財、子、壽」的實現背書,乃要我們在苦難中經驗上帝的同在與保守,透過信靠的力量,突破「試煉」,使「否定」變為「肯定」。值得您閱讀與深思。──胡忠銘(高雄德生長老教會主任牧師,台灣教會公報社董事長)

 

coverImgXL1111MA079.jpg 日前與同事用餐時,對方問了筆者一個小問題:「當你遇到挫折時,是如何幫自己打氣呢?」老實說,這是筆者首次碰到這種類似的問題。當下筆者的回答差不多是:「沒辦法,只能靠自我轉化心境。」不過,同事隔天又接著問:「那天你提到替自己打氣的方式。似乎沒提到宗教的部分?我以為這會是你的一大精神力量呢?」筆者心頭一驚,是呀,身為基督徒怎可沒在第一時間表現出對於上帝的信心?

 

回頭一想,應該是筆者平時太常跟上帝耍賴皮,一碰到丁點兒大的麻煩事,不加思索就先禱告:「上帝呀,我不行了,真的好累唷,可以麻煩祢把眼前的困難移開嗎?我應付不來啦。」筆者心想:「反正祢當我靠山,啥米都免驚。祢大人有大量,一定能擺平的啦。」每次都這樣肆無忌憚,顯得過於隨便了點,就像與最親密的家人對話一般的頻繁,反而不以為意了。這真的需要自我警惕一下。

 

米奇艾爾邦,大家對他的認識,應該是來自《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和《再給我一天》等這幾本暢銷書。經由故事性濃厚的文字,表達出生命與家庭等各種深刻的人生課題。如果我們可以早點瞭解生命的智慧,那我們應該可以好好處理愛、工作、家庭、年老生活、病痛與死亡等生命的課題;如果我們可以學會體諒與寬恕,那我們應該更可以瞭解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與別人的故事等,進而珍惜現有或未來的時光;如果我們能懂得什麼叫「家」,相信我們都能好好地與家人相處,體會「家庭」的重要。

 

但,有些事情卻不是我們希望做好,就能夠心想事成的。引申德生教會胡牧師所說的意思,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不如己意的不順利,但在經歷這些試煉與挑戰中,也讓我們體會到人的力量有限,「假如你相信,有一個比你自身更大的事物存在,而且你仰賴祂的力量,你將會獲得深刻而踏實的安慰。當你不知如何撐過今天的時候,如果你能放下自己,上帝將會為你做出更好的安排。」

 

米奇艾爾邦的這本《一點小信仰》確實道出了基督教信仰的內涵。作者用非常平凡的生活故事說出了生命的真諦。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盧俊義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信仰」,不是生命歷程中的必需品,但卻是這段旅行的最佳伴侶。只有祂可以陪你直到天涯海角,始終無怨無悔。

 

我是Parsifal,昨晚隱約聽見上帝對我說:「你還要求啥,一次講完啦!很煩耶!要不然上帝換你做好啦!」

locus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你何時才要開始變勇敢?筆者最近一直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著。

 

在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是這樣解釋的:「有勇氣,敢於作為。」那「勇氣」又是什麼?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寫道:「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氣魄。」說真的,向來懦弱的筆者年紀也不小了,但自認似乎一直缺乏這樣的氣魄。換言之,這些年來,從沒好好認真學習過「勇敢」。

 

coverImgXL1111CA152.jpg.jpeg 日前,翻閱大塊文化出版的一本新書《十八歲的成年禮──窮學生的環島豐富之旅》(左圖),在自序的部分提到:「如果你想去嘗試任何事,要記得對自己有信心並對自己負責,還有坦誠的接受之後會發生的事,並且抱持樂觀正面的態度去應對每一件你遇見的事,要懂得知足與感恩,你就會發現,每一個時候的你都是快樂的。」看了這段文字,心中感觸著實良多:

 

首先,本人是一個超級沒自信心的人,三心二意,左右支絀更是筆者的強項。面對自己很在意的人或是很在意的事情,常會忽然呆立現場,腦袋一片空白,深怕說一句話,或做個動作就會終身後悔似的。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在唱片行裡,手裡拿著兩三張唱片,想半天。(有次,發現竟然自己花了一個多小時在游移到底要不要買……結果還是放棄沒買。杵在猶豫不決的當下,有時還真想開槍,斃了自己)

 

再者,要提到坦然接受後果,筆者有個要命的毛病,就是做事沒清楚後果,而時常陷入「頭過身不過」的慘狀,等事情發生後,常後悔莫及。

 

第三,保持樂觀正面的態度。筆者由於沒有充足的信心,再加上常沒想清楚後果,漸漸地,對於事情的處理上,便難以樂觀看待。

 

最後,至於知足與感恩的心,通常存在於事後的自觀。這點筆者感覺上還是未必具備,由於筆者常常得意忘形或過於自我,對現狀總沒存著感謝的心,這點恐怕還是得要先行招認了。

 

從前沈君山校長曾以一句「做我所能,愛我所做」,提在書上勉勵筆者。當時年少輕狂的,也沒特別放在心上;現在看來,這的確是人生哲理。他還特別指出,年輕時期,『當時的總結是「做我所愛,愛我所做」。後來想想,改了一字,「做我所能,愛我所做」更適當些,雖一字之差,「能」和「愛」,是有距離的。』竊以為「所能」是經過深思熟慮,考量事後的結果;與「所愛」有明顯不同,這也是筆者所須學習的功課。

 

在閱讀《十八歲的成年禮》時,筆者常常驚訝於作者的直言與快意,邊閱讀邊思考,若是筆者處於當下的場景,會如何處理。自己能否「勇敢」追求夢想,是否具有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勇氣」,面對下一個挑戰與試煉……我們都知道,人生無論做什麼都會有風險,但其實,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風險。這書是一名十八歲的女生旅行環島的實錄,同時也表現了她的人生觀;年紀並非焦點,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還具有追求夢想的勇氣與決心」,保持樂觀積極的心,迎向每個早晨。

 

 

『有時候,就只差這麼一歩,或差這麼一點勇氣,你就跨出去了你就完成了!可是大家卻在遇到陌生的情形時又退縮。沒有什麼事情是困難的,會說出這兩個字的人通常都是因為還沒有去準備、還不願意花心思去解決,所以當然覺得困難!與其讓自己總是杞人憂天,還不如直接去做,見招拆招,「船到橋頭自然直」這句話是有道理的。』由是節錄此段書中文字,引以自勵。希望自己能有信心些,學習選擇自己所能的,也愛自己所選擇的,在負責之中,使自己永不後悔,不遺憾,也不羞愧。

 

我是Parsifal,目前正在跟小強賽跑,看看是誰先跑出房門。(同步轉播:「誰來救救我呀!有沒有人呀!來人呀……有小強!」)

locus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你大概多久搭一次計程車?

 

DSC00325.JPG

於公於私,筆者常常搭乘計程車到書店或活動現場,爭取那也許不到十分鐘的最後衝刺時間。例如約定下午二時在某書店與書店工作同仁見面,也許是慣性的拖拖拉拉,而延至一時四十五分才從公司出發。屆時,筆者會非常依賴計程車司機的專業,特別是對於整個大台北街道分布的瞭解,以便能在一時五十八分抵達現場,利用一分鐘喘口氣兒,接下來就是好整以暇,擺出最帥的姿勢與角度(假如可以,麻煩順便打個蘋果光,謝謝),在二時整,準時用最誠懇的態度與對方進行溝通(絕非現場實況轉播中,筆者拍桌並大聲嚷嚷:「不給我場地辦活動!就準備收……拾書包回家」)。

 

 

 

在二○○八年十月十七日的《經濟日報》有則新聞提到:{倫敦計程車司機羅傑斯花了四年半才拿到職業駕照,現在他對整個倫敦的路況瞭如指掌,尤其是各處幽僻的巷弄。他說:「因為交通容易阻塞,所以對小路的『知識』變得不可或缺。」想拿到倫敦計程車的職業駕照,不但得準備筆試,還要牢記三點七萬條街道、總計三百二十條路線,並接受現任或退休司機的面試。}甚至之前還有一篇文章提及全英國最聰明的人就是計程車司機,筆者看來無庸置疑。

 

其實,台北市的司機識途能力也不遑多讓:「先生,您要到哪裡?」到民生東路五段圓環加油站後頭的一條巷子右轉,謝謝。

 

「那要從……轉……,再走……;或者先走……右轉……,再走……,您要走哪一條?」(原則上,來自港都高雄的筆者腦裡業已陷入混亂狀態)您覺得哪裡快,就走哪裡好了。接下來,活脫就像腦子裡裝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的司機就會帶著筆者走進許多曲折的狹窄巷道,一方面考驗對於目測汽車寬度的能力,也同時檢視其對於方向盤的掌握能力。

 

image.php.jpeg

有時也需要考驗其閃避兩種馬路上的固定班底,隨時從下個路口出現的能力:推著嬰兒車,還自以為是在走星光大道的妙齡女子;杵著拐杖行走,總是認為「天大地大還是我最大」的盲眼老婆婆(印象中,在電視影集或電影裡總是會出現這兩種人突然飄出來,以顯示馬路真的很危險等等)。

 

不過,無論司機多會算計路程,多會找捷徑,有時還是會塞車。在《馬路學》(左圖)這本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概念:「但你或許已經猜到,即時交通資訊對單一駕駛人所帶來的好處,會由於擁有這些資訊的人數逐漸增加,而慢慢遞減。這正是捷徑之所以不斷消失的原因。當愈多人知道哪裡有捷徑時,這些捷徑便愈可能被車潮所淹沒。對所有駕駛人(亦即整體交通系統)而言,這是好事一樁,但對精明的計程車司機來說卻非如此。」的確如此,偶爾你也發現計程車司機想走的這條捷徑竟然也塞車了,而且還全都是計程車。

 

在此,要誠摯地跟載過筆者的所有計程車司機說聲:『謝謝您,由於您的熱心指引,讓我不僅在職場的道路上,也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一帆風順。』(說真的,司機的建議有些還挺受用。偶爾,筆者會異想:全世界的計程車司機全身上下最進化的器官搞不好不是大腦,也不是手腳,而是聲帶。)

 

同時,也希望台北的計程車司機都能像《終極殺陣》(Taxi)裡的丹尼爾一樣,就太棒了。原則上,也許下次筆者還能再拖個十分鐘,只要在一點五十五分從公司出發,應該就沒問題了。

 

我是Parsifal,在搭乘計程車前往書店開會前的兩分鐘,還在台北市忠孝東路上塞車的冒冷汗現場實況報導。

 

locus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