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了五年小提琴的國一男孩,毅然決然的決定要「封琴」!
任憑周圍的人如何勸說,都不為所動。就這樣,小提琴安靜的被擺放在角落,漸漸穿上了灰塵的外衣。
男孩的媽媽當然著急,但著急的不是男孩學了多年的小提琴荒廢了;著急的是男孩對音樂的熱情消失了。

男孩的媽媽心中心疼著孩子這兩年因為學校樂團比賽、樂高比賽還有課業的三重壓力,導致男孩過敏、黑眼圈及睡眠不足。所以,男孩的媽媽雖然著急卻不想再施壓力在男孩身上。決定滿足這男孩希望有個悠閒的暑假的願望。

三個月後,男孩不但重新拉琴,還有了新的嘗試:自己將兩個樂譜結合成自己風格的新樂譜。(男孩並不是音樂科班出生的。)
這三個月發生了什麼事情?讓男孩不但願意重新拉琴還有新嘗試?

小熊媽怎麼如何不著痕跡的一步一步化解小熊的「封琴」危機?請看放棄音樂後……再度拉琴的那一日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意識、自己的感受與人生步驟,小熊媽用了一個不會讓小熊抗拒或是不開心抑或有更多壓力的方式來告訴小熊「山不轉路轉」的道理,成功讓小熊再次願意拉琴。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作者是一位家教,他這樣說: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這位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新書座談會
===========================================================

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新書座談會
講者:吳曉樂(本書作者)
時間:2014年11月29日(六)11:00~12:00
地點:水牛書店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新書座談會
講者:吳曉樂(本書作者)、唐光華(樂觀書院創辦人)
時間:2014年12月4日(四)19:30~21:00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Mini-Forum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us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