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立體書封你在閱讀的時候看到了什麼?
是文字帶給你的衝擊?
還是圖片帶給你的感動?  

大塊文化企畫部日前訪問到作家 - 辜振豐先生,來跟大家聊一下關於「閱讀」這件事情,他看到了什麼?

訪談錄如下:

 

1.    英文形容一個人沉浸在閱讀之中時,經常使用漂浮在河上的隱喻:英文會說我們被敘事「帶著走」(carried along),就好像搭乘著一艘無槳的小船。對您而言,沉浸閱讀之中是怎樣的風景呢?         

 

        閱讀如同旅行,經由時光隧道,體驗異國情調。比如說,十九世紀末期,法國作家左拉推出世界第一本百貨公司小說《婦女樂園》。一打開這這作品時,我們發現把所有小店集合在一棟大型建築物裡,便形成百貨公司。老闆為了促銷商品,每每祭出折扣戰。當時,顧客為了湊熱鬧,總是搭著馬車去血拼。顯然,即使目前到法國去逛百貨公司,也無法有這種體驗!

 

 2.    做為一位寫作者,能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對於這本書的心得嗎?

 

        作者指出,「回想閱讀一本書的經驗時,我們假想一連串不斷開展的畫面。」顯然,作者鼓勵大家嘗試去建構人物和場景。例如,閱讀《安娜 · 卡列尼娜》時,看到安娜在火車站月台巧遇勃朗斯基,我們腦海中可以構想這兩人的外表、打扮以及火車進站,接著又會配上一段抒情的音樂。有趣的是,日後要是看到這部小說改編成的電影時,難免發現這段場景往往跟我們腦海中的「影像」有很大的差異。於是赫然領悟到作者的妙語——「閱讀不是看電影,也不像看電影。」

 

3.     作者彼得.曼德森在書中不斷重申:「看到」與「知道」是兩回事。人稱會改變意義,但不會改變角度,不會改變我們看的方式。能為我們舉個例子說明嗎?

 

        閱讀是感性與知性的結合。以作者曼德森提到的《燈塔行》為例,一開始,時時感受兩性之間的衝突。雷姆塞夫人手中正在編織襪子時,談到隔日將搭著船,送襪子給燈塔守候人,但他先生卻斷言會變天,最好不用出門。接著,太太過世多年之後,雷姆塞先生主動帶著兒子來一趟燈塔行。讀完整部小說只「看到」人物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但經過不斷思考與整合之後,「知道」原來小說家伍爾芙強調的是,兩性之間的溝通與融合!

 

4.     曼德森提到:「方格之間的空白是漫畫的特徵。一條條的空白,不斷提醒著讀者漫畫家沒畫出來的東西,也讓人注意到創作者的框架能力。」文學作品中的框架也許不那麼明顯,但作者不同,呈現出來的框架也是截然不同。您在創作的時候是如何界定出作品的框架呢?

 

        在創作時,首先要確定敘事觀點,一本小說到底是由誰來講故事?接著,人物的描寫和心理變化也是考慮的重點。每個橋段和章節之間,作者未必要解釋得一清二楚,不妨留一些空間,讓讀者發揮想像力。最後,故事的文氣要流暢,讓人讀完之後,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5.      您會希望推薦這本書給什麼樣的讀者呢?

 

         我希望推薦給高中生,因為作者運用生動而直白的語言,推薦許多好書,如托爾斯泰《安娜 · 卡列尼娜》、伍爾芙《燈塔行》、梅爾維爾《白鯨記》、納博科夫《文學講稿》。高中生尚未定型之際,一旦看完本書,難免會擴大自身的閱讀世界。接著,想推薦給設計科系的學生,因為大量閱讀,對於設計是有莫大的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us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