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立體書封 


你在閱讀的時候看到了什麼?
是文字帶給你的衝擊?
還是圖片帶給你的感動?  

大塊文化企畫部日前訪問到新手書店店長 - 鄭宇庭先生,來跟大家聊一下關於「閱讀」這件事情,他看到了什麼?

訪談錄如下:

1. 英文形容一個人沉浸在閱讀之中時,經常使用漂浮在河上的隱喻:英文會說我們被敘事「帶著走」(carried along),就好像搭乘著一艘無槳的小船。對您而言,沉浸閱讀之中是怎樣的風景呢?

答:對我而言,讀書是一路往前走,那是可以和外在世界共同存在的美好,讀書時,我的整個感官都是打開的,蟲鳴鳥叫與車水馬龍都在身邊發生,唯一遺忘的,是「時間」。

2. 做為一位書店店長,能簡單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對於這本書的心得嗎?

答:對經營一家關心閱讀「新手」的書店老闆而言,能遇見曼德森的《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真是太美好,這是一本講閱讀也講思維操作模式的理論書,所謂文本分析,佛洛伊德早告訴我們可以和心理狀態拉上關係,讀完之後,儼然是一趟自我認知之旅。

如果這樣舉例聽起來很難,我個人非常建議讀者先翻閱第195-226頁的「共同創作」,讓我們先瞭解作者是多觀察入微。我們在閱讀之前,都已有了太多的先備知識,來累積我們對閱讀的認識,可以很明確的說,閱讀從來都不是一個單方面的接收,而是有來有往的對話與討論,甚至是「共同創作」,若要真正舉例:閱讀,通常就是一段「虛擬實境」的經歷。

我喜歡這本書的討論,更深一層的理解我自己閱讀時的心理狀態。

3. 作者彼得.曼德森在書中不斷重申:「看到」與「知道」是兩回事。人稱會改變意義,但不會改變角度,不會改變我們看的方式。能為我們舉個例子說明嗎?

答:這題有趣。想想台灣的「政黨政治」,或者乾脆一點,思考一下你對「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的反應。

4. 曼德森提到:「方格之間的空白是漫畫的特徵。一條條的空白,不斷提醒著讀者漫畫家沒畫出來的東西,也讓人注意到創作者的框架能力。」文學作品中的框架也許不那麼明顯,但作者不同,呈現出來的框架也是截然不同。作為新手書店的負責人,你都是如何框架出書店的選書調性呢?

答:持續不斷,週週選書進新書,透過觀察讀者的購書習性,去調整選書;當然先把框架拿掉,想想「新手」讀書的需要,去符合這樣的準則,讓書店的書,多元有看頭。

5. 您會希望推薦這本書給什麼樣的讀者呢?

答:自以為對閱讀很瞭解的人,我們都該當個「新手」,透過閱讀,去更認識自己未知的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cus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