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八月二十六日,美國一位值得尊敬的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Edward M. Kennedy)病逝。遺體暫置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兩天內估計約有五萬名波士頓當地及來自世界各地的民眾排隊向這位在參議院奉獻四十七年歲月的參議員致敬。二十九日將在波士頓永祐聖母大教堂(the Basilica of Our Lady of Perpetual Help in Mission Hill)舉行「天主教喪禮」的追思禮拜,知名大提琴音樂家馬友友與男高音多明哥(Placido Domingo)也將於現場演奏獻唱,隨著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的伴奏,為甘迺迪家族最後一個政治巨人送行。同時,美國總統歐巴馬、前總統卡特、柯林頓、小布希,與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愛爾蘭總理高溫(Brian Cowen),都將出席喪禮。最後將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與遭到暗殺的兩位兄長約翰(John F. Kennedy)、羅伯(Robert F. Kennedy)長眠。
按照台灣人的政治邏輯來說,甘迺迪家族應該相當有錢,動員五萬「愛台灣」的鄉親來排隊,惟恐天下不亂的筆者保守估計每人發三十美金(約合新台幣一千元),大概需要花一百五十萬美金(約合新台幣四千九百五十萬元),而這筆經費對於甘迺迪家族來說,應該只是一塊蛋糕吧。喪禮上有四位美國前後任總統出席,筆者私下揣測這四位總統應該或多或少都有些貪汙或叛國的把柄落在甘迺迪家族手中,這樣的邏輯才合理。任職參議院四十七年,可以看出愛德華在選區的基層實力雄厚,應該也是個專搞地方黑金政治的高手高手高高手。要不是這樣,這樣高規格的喪禮絕對不可能出現在一個號稱民主的國家的。(不可能的啦,就算打死筆者也不相信啦。)
話說回來,筆者最關心的是當天的彌撒到底是哪些曲目。筆者日前為《紙上風雲──高信疆》新書發表暨追思會製作一個回顧影片,片中選擇高信疆先生生前喜歡的一首小曲子,由甘迺迪(Nigel Kennedy)與哈瑞爾(Lynn Harrell)共同演出的巴哈創意曲第六號〔Two-Part Invention, for keyboard No. 6 in E major, BWV 777 (BC L47)〕作為配樂。相當好聽,詮釋也非常可愛。筆者在處理影片的過程中,忽然想到一件小事:有人為自己的婚禮安排典禮進行的配樂,那喪禮呢?通常喪禮上都是親友選用逝者生前喜愛的曲目為主,這無可厚非。不過,請容筆者在此提出幾個建議:
第一、請選用小編制的曲目。依筆者參加數場告別式的經驗來說,台灣的場地通常吸音效果不甚理想,大編制的曲目,如交響曲一類恐怕會有共鳴過度的影響,導致現場轟轟作響而浪費了親友的苦心。筆者建議以單一樂器或三、四樣重奏樂器為主較佳。
第二、請選擇音高起伏不會太明顯的曲目。筆者建議巴哈等古典時期音樂最為理想,盡量不要選擇貝多芬時期以後的作家所創作的曲目。免得在慢板時,您覺得音樂太小聲而轉大音量,接著到快板時,又被過大的音量嚇到。
筆者回家翻翻,發現手中有幾張喪禮錄音唱片,相當有趣。一九六四年一月十九日,約翰‧甘迺迪喪禮在波士頓聖十字大教堂(Cathedral of Holy Cross)舉行,由萊因斯朵夫(Erich Leinsdorf)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莫札特安魂曲。另外,還有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六日在西敏寺大教堂的黛安娜王妃喪禮錄音,當時曲目不只有我們熟知的艾爾頓強(Elton John)的風中之燭(Candle in the Wind),還有威爾第(Giuseppe Verdi)安魂曲的安所經片段(Libera Me),都相當值得欣賞與收藏。當然,也會有人有疑問:這都是大編制的曲目,難道不會共鳴過度嗎?這些場合都在能夠容納千人以上的大教堂舉行的,原則上大型教堂的設計都可以容納大型樂團、管風琴、聖歌隊的演出,因此,這些曲子的選用又可說是一塊蛋糕而已。
用你想要的方式道別,就從選擇喪禮配樂開始。大塊文化關心您。
我是Parsifal,又在唱片行徘徊:「這張很好聽,不過,這張也不賴,煩死啦,乾脆全都買回家再說!」